太极拳吴图南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pdf

qianyuan 1 0

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

吴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是一种传统拳术。下面是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3式名称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捶

15.倒撵猴

16.斜飞势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扇通背

22.撇身捶

23.卸步搬拦捶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进步栽捶

32.翻身撇身捶

33.上步高探马

34.披身踢脚

35.退步打虎

36.二起脚

37.双峰贯耳

38.翻身二起脚

39.撇身捶

40.上步搬拦捶

41.如封似闭

42.十字手

43.抱虎归山

44.揽雀尾

45.斜单鞭

46.野马分鬃

47.玉女穿梭

48.揽雀尾

49.单鞭

50.云手

51.单鞭

52.下势

53.金鸡独立

54.倒撵猴

55.斜飞势

56.提手上势

57.白鹤亮翅

58.搂膝拗步

59.海底针

60.扇通背

61.撇身捶

62.上步搬拦捶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67.迎面掌

68.转身十字摆莲

69.搂膝指裆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下势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迎面掌

79.翻身撇身捶

80.上步高探马

81.上步揽雀尾

82.单鞭

83.收势

吴氏太极拳的发展

杨禄(也有称“露”)禅(公元1799~1872年)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公元1834~1902年)从其学拳,后又遵师嘱拜于杨班候门下,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全佑创始吴氏太极拳后,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

吴鉴泉(公元1870~1942年),又名爱伸,满族,从汉姓吴,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拳架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在大师兄王有林(茂斋)的积极辅佐下,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氏太极拳流派。从1928年起在上海授拳,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年创鉴泉太极拳社,形成吴氏太极拳南派。被后人成为吴氏太极拳集大成者。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出版《太极拳》一书。主要弟子有徐致一、赵寿村、吴图南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王有林(公元1862~1940年),字茂斋,吴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大弟子,山东掖县(今莱州)大武官村人。在师兄弟中居长。全佑谢世后,他与吴鉴泉切磋拳艺长达八年之多,辅佐其继承与发展吴氏太极拳。自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王有林留下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东、东北各地,主要弟子有彭仁轩、赵铁庵、修丕勋、杨禹廷、王子英、王省吾、曹幼甫、刘光斗、王历生等。

修丕勋(公元1892~1976年),字桂臣,号柱臣,山东掖县(今莱州)程郭乡大武官村人。吴氏太极拳实战家、教育家,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年习武,拜埠上村八卦掌名师徐奎新为师。后师从王有林(王茂斋)学习吴氏太极拳,成为王有林(王茂斋)三大弟子之一,跟随王在京八年,与王子英、杨禹廷并称京城三大高手,曾任山东掖县国术馆教务长。主要弟子有温铭三、孙镜清、王咸正、周凤岐、战  波、修  占等。

吴图南(公元1884~1989年,也有说1899年出生),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9岁起,先后从杨少侯、吴鉴泉学拳12年。后长期从事 武术 研究、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 武术 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先后出版《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国术概论》、《太极拳之研究》等武术理论专著。主要弟子有马有清等。

杨禹廷(公元1888~1982年),又名瑞霖,北京人。1916~1941年从王有林(王茂斋)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20岁始,在北平太庙及志华寺设场授拳。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主要弟子有赵安祥、王培生、吴连祯、冯士英、戴玉三、王光宇、李秉慈、张福有、李经梧(悟)等。

吴公仪(公元1897~1968年),字子镇,吴鉴泉长子,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1924年受黄埔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1954年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命其次子吴大齐、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

吴公藻(公元1901~1983年),吴鉴泉次子,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晖等赴长沙,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 1937年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1980年著《吴家太极拳》等。

吴英华(公元1907~1997年),吴鉴泉之长女,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秉承家传,并协助父教拳。1930年与吴氏太极拳名家马岳梁成婚。曾担任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1942年起继任社长。先后在上海市国术馆、上海市体育宫教授太极拳。著有《吴式太极拳详解》等书。主要弟子有吴静妹、施梅林等。

马岳梁(公元1900~1998年),吴鉴泉之长婿,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早年学医,后拜吴鉴泉为师,研习吴氏太极拳。1930年与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成婚,长期协助吴鉴泉广泛传教吴氏太极拳。1932年在上海成立鉴泉太极拳社,任第一副社长,1948年继任社长。1981年鉴泉太极拳社在上海复社,继续担任副社长,1998年任社长。于1951年与陈振民合著《吴鉴泉氏太极拳》一书。

王培生(公元1919~2004年),又名王力泉,号印诚,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自幼习武,学有名师,辅得良友,从高克兴习练直趟八卦掌,又得韩慕侠教诲学习八卦、形意,从梁俊波学通臂拳,从吴秀峰学八极拳,后从师杨瑞霖(杨禹廷)学习吴氏太极拳,后经师爷王有林(王茂斋)精心指点。曾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著作颇丰,主要著有《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健身祛病锦九段》、《吴式太极拳诠真》、《实战八卦64散手掌》等。主要弟子有张耀忠、吴振军、高壮飞、张全亮等。

李秉慈,1929年出生,北京人,师随杨禹廷36年之久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长期从事武术教学、训练、评审、裁判等工作,参与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创编工作,相继培养出刘伟、宗维洁、冯鸿昆、吴阿敏等一批吴式太极拳全国冠军。

战  波,1942年出生,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师从修丕勋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现任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著有《太极内功健身八法》、《太极轮椅养生功》等以及出版发行《吴式太极拳推手及组合应用》、《吴式太极拳实战打法》、《吴式太极拳劲路用法》等教学光碟。主要弟子有赵雨含、张陆洋、李平和、邵丽萍、徐伟利、王俊东、韩华滨等。

男子与旋风配合默契打太极,太极大师都有谁?

安徽安庆某高校的程同学在校园里发现了一处旋风,然后这名男子就跳到旋风的中央打起了太极拳,在小伙子打太极的过程中旋风都被吓跑了,可见小伙子的太极拳打的是虎虎生威,一套接、化、发,有当初电影太极张三丰的感觉。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视频,旋风也不是因为太极拳形成的,但是现实中就有很多太极大师。说起中国的太极大师,肯定是少不了古代的张三丰的,毕竟武当太极拳名扬天下。说起太极拳,最有攻击力的太极拳都说是陈王廷的陈氏太极拳。近现代最有名的太极大师,肯定就是闪电三鞭马大师。接下来我就分别聊一下这三名太极大师。

一、古代的张三丰的武当三丰太极

只要我们一提起太极拳,肯定不约而同的都想到了太极宗师张三丰,因为在小时候我们就收到了电视剧和电影的影响,将太极拳和武当山结合在一起,将武当山和张三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张三丰作为一名太极大师,肯定是无可厚非的。

二、最有攻击力的太极拳都说是陈王廷的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种类中最不像传统太极拳的太极拳,因为陈式太极拳是结合了三丰太极拳以及陈式炮捶改编而成。陈式太极拳有着其他太极流派没有的招式套路如跳跃,腾空,跌岔,震脚等非太极拳招式。由陈氏太极拳还演变出了杨、吴、武、孙、赵堡五大流派。

三、闪电三鞭,接、化、发,马保国大师

说到2000年之后最厉害的太极大师,就不得不说是没有人不知道马保国大师了。马保国大师用视频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太极拳,厉害的闪电三鞭,虽然在比武中败下阵来,那是因为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的时候马大师没有躲。

吴图南谈太极拳不传之秘

吴图南谈太极拳不传之秘

      吴图南先生曾讲:“练功首先要练松劲,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太极拳吴图南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2]这是太极拳在技击方面发挥威力之秘。吴师发人非常之轻松。为什么?秘密就在松功。为什么要松?又如何练松功?过去的太极拳宗师是秘不外传,或者说不轻易传授的。松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卫生保健目的;一个是技击目的。保健目的是松以达静,包含思想放松和肌肉放松,以消除精神和身体之疲劳,增进新陈代谢之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减缓衰老进程,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这方面,人们是比较了解的。然而,松的技击方面却远非人所共知太极拳吴图南我们举个例子,如果全身肌肉和各关节非常紧张达到僵死状态,则体内虽然叫足了劲,而一点也发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研究一下发劲路线。武禹襄《太极拳论》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发力作用于地,由脚而腿而腰,经脊背、两肩、上臂、小臂、而腕而指。身体悬空是发不出力的。脚与地是作用与反作用力。足下蹬力要从手指或掌发出,需经过小腿、大腿、腰、背、肩、上臂、小臂、手指等八段,脚腕、膝、胯、腰椎、颈椎、肩关节、肘,手腕,指关节等共九个关节,俗称“八段九节”。每段和每节都是一个力的闸门。所以,在技击时体内之力能发出五成已是很好的功夫,能发出七成就是上乘功夫,发出百分之百的体内之力是不可能的。要想尽可能多地把体内之力释放出来,必须打开全身的力的闸门,即松八段九节。关键是如何练松功,太极拳架(套路)是练习松功的基本方法。打太极拳的人都练太极拳套路,然而练法却五花八门,这里指的是劲路。多数人都明显地在体内蓄有劲,造就松不开八段九节。在打太极拳套路时把八段九节松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手松而臂僵,顾手臂两腿僵,顾手足而腰僵,腰僵则僵全身。练习太极拳套路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这里要注意,松不是懈。什么是松?什么是懈?松,关节是开的,懈,关节是闭合的。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即从上到下堆为一摊。脖颈懈则垂头,腕懈则垂手,肩懈则垂臂,脊椎懈则弓背,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不正,膝懈则立不稳,脚腕懈则无力。如何能松而不懈是练松功的关键。太极拳走架(也叫盘架子,即练习套路),出手时用指端把手臂领出去,而不是用胳臂把手推出去,出腿时用脚指端把腿领出去;以头领导全身,是所谓“头悬”,也叫“虚领顶劲”,好象头悬挂在空由。这种“端领”是靠意识导引。太极拳为什么练得极缓慢,其道理就在于此。象这样练太极拳套路就难了,然而只有这样练才能练出所谓内劲来,即为体内之力开辟一条畅行无阻之通路,打开所有力之闸门,把力释放出来。用科学的语言讲就是使力的效率最高,而使力在体内遇阻转化为热的内耗最小。太极拳技击所以采取“发”人而不打,其道理就在于此;发人十分轻松,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吴式太极拳吴建全之子是吴图来吗?

吴氏太极拳是吴鉴泉,此吴鉴泉非彼吴建全,而吴图南也非吴图来也!!!!

吴鉴泉先生大儿子是吴公仪,二儿子吴公藻,女儿吴英华。 吴鉴泉先生有个徒弟叫吴图南,功夫很深,养身有方。

同音、谐音都会出大笑话滴,千万千万。。。。。

祝你练好太极、强身健体!!